游客
,欢迎来到MedPdf网站!
我的:
下载
预定
举报
收藏
站内信(
0
)
个人中心
我的资源
财富中心
发布资源
预定发布
个人信息
登 录
免费注册
首 页
全 部
内 科
外 科
妇产科
儿 科
影像科
求助区
充 值
联系我们
编辑帖子-MedPdf医学_电子_图书_PDF_资源_文件_网盘_下载
首页 > 分类列表 >
编辑帖子
预定模式
库存模式
1.文档管理
已发布资源
未发布资源
标题
文件大小
上传日期
升序
降序
标题
文件大小
资源页码
上传日期
操作
标题
文件大小
资源页码
上传日期
操作
2.目录信息
*
学 科1:
*
标 题:
设置
U R L :
获取中
全选
资源页码:
0
自定义页码:
资源价格:
160
自定义价格:
百度云盘
云盘地址:
版本号:
网盘名称:
文件夹:
阿里网盘
网盘地址:
版本号:
网盘名称:
文件夹:
内容简介
<p> <strong>基本信息</strong><br /> 书名:跟师李士懋平脉辨证<br /> 作者 :王四平主编<br /> 出版社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<br /> 出版时间: 2020.08<br /> ISBN号 :978-7-5132-6285-9<br /> 页数 : 412<br /> 原书定价 : 88.00</p> <p> <strong>内容提要</strong><br /> 本书倡导“溯本求源、平脉辨证”,对脉学的临床和理论作了深度探索。本书提出“以脉诊为中心”进行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,“平脉辨证,以脉解舌,以脉解症”,脉诊占全部诊断的比重高达50%-90%。本书作者师从李士懋教授、主张“以脉诊为中心”的辨证论治方法,多能取得预期效果。尤其对一些疑难久治不愈的病人,常能另辟蹊径,取得较好疗效。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、中医教育者、研究者、中医医学生阅读。李士懋老师广开山门,只要你肯学,热爱中医,我就倾囊相授,毫无保留的教学,可谓有教无类。他们通过学习李士懋老师的平脉辨证,让自己诊病时的临床疗效大增,也让他们更加的痴迷中医。</p> <p> <strong>目录</strong><br /> 第一篇 脉学是辨证的尖端:跟师感悟『平脉辨证』<br /> 第一章 明理<br /> 一、初入师门<br /> 二、平脉知机<br /> (一)平脉知虚实之机<br /> (二)平脉知表里之机<br /> (三)平脉知寒热之机<br /> (四)平脉知变化之机<br /> 三、思辨体系的蜕变<br /> 四、治学方法的启悟<br /> (一)精研经典,勤于临证<br /> (二)发疑善悟,继承创新<br /> 第二章 临证<br /> 一、方药溯源<br /> 二、脉证详解<br /> (一)脉象<br /> (二)症状<br /> 三、类方鉴别<br /> 四、病案举隅<br /> (一)三甲复脉汤<br /> 【案1】慢性胃病案<br /> 【案2】皮肤瘙痒案<br /> 【案3】慢性支气管炎咳喘案<br /> 【案4】便秘发热案<br /> (二)升降散<br /> 【案5】扁平疣案<br /> 【案6】冠心病<br /> 第二篇 李士懋先生手把手教我们『平脉辨证』<br /> 第一章 个人师承教育历程<br /> 第二章 李士懋老师给了我信心<br /> 第三章 李士懋老师开阔了我的眼界<br /> 第四章 李士懋老师指明了学习的方法<br /> 第五章 我的学习成果<br /> 第六章 对课堂的分析<br /> 第七章 李士懋老师的主要学术思想<br /> 第八章 师德<br /> 第三篇 跟师李士懋六年记<br /> 第四篇 细悟『平脉辨证』提升临床疗效<br /> 第五篇 跟师临床之心路历程<br /> 第一章 对脉诊的理解<br /> 一、弦脉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【案3】<br /> 【案4】<br /> 【案5】<br /> 【案6】<br /> 二、浮脉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三、躁脉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四、沉脉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【案3】<br /> 【案4】<br /> 【案5】<br /> 【案6】<br /> 【案7】<br /> 【案8】<br /> 【案9】<br /> 【案10】<br /> 【案11】<br /> 第二章 临证一得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【案3】<br /> 第六篇 中医路漫漫,治学脉为先——跟师三年记<br /> 第一章 忆往昔,不堪回首,蹉跎岁月<br /> 第二章 看今朝,勤学苦读,平脉辨证<br /> 第三章 浅论《伤寒杂病论》中表里双解之法<br /> 一、大青龙汤,越婢汤,麻杏石甘汤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【案3】<br /> 二、葛根芩连汤<br /> 【案1】<br /> 三、大柴胡汤<br /> 【案1】<br /> 四、升降散在杂病中的应用体会<br /> 【案1】升降散合麻黄汤<br /> 【案2】升降散合四逆散、半夏泻心汤<br /> 【案3】升降散合理阴煎<br /> 【案4】升降散合甘露消毒丹<br /> 【案5】升降散合血府逐瘀汤<br /> 【案6】升降散合祛风止咳之品<br /> 【案7】升降散合泻青丸<br /> 第四章 平脉治痤疮浅识<br /> 【案1】阴虚致痤<br /> 【案2】阳虚致痤<br /> 【案3】脾虚痰热致痤<br /> 【案4】火毒致痤<br /> 【案5】寒凝治痤<br /> 【案6】湿热致痤<br /> 【案7】痰热致痤<br /> 第五章 展未来,授业解惑,传承发扬<br /> 第七篇 跟师李士懋学临床手记<br /> 第一章 学到了什么<br /> 一、医者仁心<br /> 二、诲人不倦<br /> 三、学会了思考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四、学会了思辨,大道至简,执简驭繁<br /> 【案3】<br /> 第二章 平脉辨证,灵活运用<br /> 一、四诊合参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二、法脉相应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三、兼脉不同用药各异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四、博览群书,博采众长<br /> 【案1】<br /> 五、平脉辨证<br /> 【案1】<br /> 第八篇 结缘名师参悟中医 平脉辨证方是正道<br /> 第一章 缘起<br /> 一、孜孜以求,诲人不倦<br /> 二、为人师表,师德高尚<br /> 三、结缘<br /> 第二章 续缘<br /> 一、敢于质疑<br /> 二、敢于超越<br /> 三、敢于舍弃<br /> 四、善于计划<br /> 五、勤于写作<br /> 第三章 个人对李士懋老师的脉诊的总结<br /> 一、持脉有道,虚静为宝<br /> 二、源出内难,脉法阴阳<br /> 三、经典为体,濒湖为用<br /> 四、发皇古义,多出新知<br /> 五、法随脉变,方由法出<br /> 第四章 对李士懋老师一些理论的学习和应用<br /> 一、火郁发之<br /> 【案1】痤疮<br /> 【案2】胃痞,多梦<br /> 【案3】风证(抽搐秽语综合症)<br /> 二、乌梅丸<br /> 【案1】<br /> 第五章 对一些理论认识的深化<br /> 一、对一些药物的特殊用法<br /> 【案1】乳痈术后创口不收<br /> 【案2】下焦积滞,气机不通之腰椎间盘突出案<br /> 【案3】胸水腹水案<br /> 二、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<br /> 【案1】<br /> 第九篇 跟师李士懋先生,步入中医经典之门<br /> 第一章 从困惑彷徨到爱上中医<br /> 一、我学了什么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【案3】<br /> 阳旺有力脉<br /> 阳脉旺,按之无力<br /> 寸弱<br /> 阳脉弦<br /> 二、我在临床的应用体会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【案3】<br /> 三、我发挥了什么——阳虚证脉证辨析谈<br /> 【案1】<br /> (1)脉必无力<br /> (2)脉的浮与沉<br /> (3)阳虚证脉的数与迟<br /> (4)脉的细微与浮大<br /> 第十篇 李士懋老师对高血压平脉辨治<br /> 第一章 经典启示<br /> 一、《黄帝内经》<br /> (一)虚证<br /> (二)实证<br /> 二、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<br /> (一)邪入而头眩<br /> (二)阳明热盛头眩<br /> (三)湿热上熏头眩<br /> (四)痰饮内阻头眩<br /> (五)冲气上逆头眩<br /> (六)妊娠水气头眩<br /> (七)阳虚头眩<br /> (八)阴虚头眩<br /> (九)阴阳两虚头眩<br /> 三、平脉辨证论治<br /> 四、观其脉证,随证治之<br /> (一)实证<br /> 1. 寒邪凝滞<br /> 2. 寒凝热郁<br /> 3. 气分热盛<br /> 4. 痰郁生风<br /> 5. 痰瘀化风<br /> 6. 瘀阻经络<br /> 7. 痰热化风<br /> 8. 少阳枢机不利<br /> 9. 肝经郁火化风<br /> 10. 痰饮停蓄<br /> (二)虚证<br /> 1. 脾虚水停<br /> 2. 气虚清阳不升<br /> 3. 阳虚虚风内动<br /> 4. 脾肾虚寒<br /> 5. 阳虚寒凝<br /> 6. 肝肾阴虚,肝风内动<br /> 7. 肾虚风动<br /> 8. 肾虚阳浮并见<br /> (三)虚实兼夹<br /> 第二章 用药经验<br /> 第十一篇 民间中医之传承之路<br /> 第一章 笔者自述<br /> 第二章 医德医风<br /> 一、英雄肝胆,菩萨心肠<br /> 二、好学不倦,持之以恒<br /> 三、溯本求源,平脉辨证<br /> 第三章 临床感悟<br /> 一、熟读经典为基础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二、辨证论治为关键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三、经验用药很重要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四、继承发扬<br /> (一)脉诊与子午流注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(二)脉诊与西医输液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(三)脉诊与西医体检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第四章 回顾与总结<br /> 第十二篇 理明 心明 医明<br /> 第一章 结缘恩师<br /> 第二章 得见中医本来面目<br /> 第三章 循迹<br /> 一、拘脉的体会和应用的心得<br /> (一)拘脉有以下特点<br /> (二)拘与紧如何鉴别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第四章 明理<br /> 一、五脏六腑皆令人不寐<br /> 二、病案<br /> 三、从燥识白疕<br /> 四、治疗寻常型牛皮癣<br /> 第十三篇 提升疗效的三年跟师记<br /> 第一章 对 “溯本求源平脉辨证” 思辨体系的认识<br /> 一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<br /> 二、从整体观出发<br /> 三、首分虚实<br /> 四、以脉定证<br /> 五、脉诊的重要性<br /> 六、脉诊的纲要及舍脉从证等<br /> 七、脉诊的原理,动态变化等观点<br /> 第二章 动态的辨证论治<br /> 第三章 崇尚经方<br /> 第四章 临床医案<br /> 【案1】火郁证<br /> 【案2】小柴胡汤证<br /> 【案3】肝阳虚证<br /> 【案4】寒邪痹郁证<br /> 【案5】冠心病<br /> 【案6】咳嗽(知常达变)<br /> 【案7】月经不调(知常达变)<br /> 第五章 师带徒医案(启发式教学法)<br /> 【案1】<br /> 第十四篇 跟随李士懋学习脉诊的一千个日夜<br /> 第一章 我学了什么<br /> 一、脉诊不是西医的诊断<br /> 二、脉象的本质<br /> 三、脉象的作用<br /> 1. 是宏观辨证的基石<br /> 2. 是脏腑辨证的准绳<br /> (1)确定疾病性质<br /> (2)明确疾病位置<br /> (3)判断疾病程度<br /> (4)辨析脏腑关系<br /> 3. 是开方处药的依据<br /> (1)用药的脉诊依据<br /> (2)变方的脉诊依据<br /> 四、脉诊的意义<br /> 1. 预测疾病凶吉<br /> 2. 辨识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<br /> 第二章 我用了什么<br /> 【案1】<br /> 第十五篇 师传徒承,习脉心得<br /> 第一章 临证体悟<br /> 第二章 脉法恩师,临证发挥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第十六篇 阴阳脉诊:经典思维的灵魂<br /> 第一章 平脉寸旺<br /> 一、寸脉所主脏腑热盛<br /> 二、关部脏腑热盛上冲<br /> 第二章 平脉寸弱<br /> 第三章 平脉阴阳反差<br /> 一、阳旺阴弱<br /> 1. 阳旺导致阴弱<br /> 2. 阴弱导致阳旺<br /> 3. 阳脉按之无力分以下三种情况。<br /> 4. 阳旺和阴弱无必然的联系<br /> (1)郁火上冲<br /> (2)纯热无它邪<br /> (3)热与宿食相结<br /> (4)湿热<br /> 【案1】<br /> (5)水热互结<br /> (6)痰热郁于胸中<br /> (7)瘀血<br /> 二、阳弱阴失和<br /> 1. 阳弱阴弦<br /> (1)温阳散寒析<br /> (2)温阳利水析<br /> 2. 阳弱阴数<br /> (1)阳弱致阴数<br /> (2)阳弱阴虚数<br /> 第十七篇 薪火传承之路<br /> 第一章 兴趣的培养<br /> 第二章 技艺的传承<br /> 一、我学了什么<br /> 1. 中医之灵魂——思辨<br /> 【案1】<br /> 2. 善于总结用药之精<br /> 3. 胸有全局——山茱萸酸敛作佐剂<br /> 4. 附子配肉桂,既走又守<br /> 【案1】<br /> 5. 学会批判<br /> (1)课本知识的反思<br /> 【案1】五心烦热<br /> (2)关于传统说法的思考<br /> 【案1】<br /> 6. 博览善悟,以求新解<br /> 二、我用了什么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【案3】<br /> 三、我发挥了什么<br /> 1. 弦脉<br /> (1)阴过<br /> (2)阳过<br /> (3)阴阳化生不及<br /> 2. 紧脉:<br /> 【案1】<br /> 第三章 师德的感化<br /> 第十八篇 平脉辨证三年跟师心得<br /> 第一章 为什么学<br /> 第二章 我学了什么<br /> 一、汗法的拓展运用<br /> 【案1】<br /> 二、火郁的认识<br /> (一)如何学习火郁发之<br /> (二)如何诊断火郁<br /> 【案1】<br /> (三)火郁的传变<br /> (四)如何界定火郁的诊断<br /> (五)治法方药<br /> 1. 栀子豉汤(无形之热)<br /> 【案1】<br /> 2. 升降散(有形之热)。<br /> 【案2】失眠<br /> 第三章 重视脉诊及经方<br /> 第四章 临床经验总结<br /> 【案1】<br /> 第五章 我发挥了什么<br /> 一、药物的临床运用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二、左右脉不同的临床体会<br /> 【案1】<br /> 第十九篇 读经典,跟名师,作临床<br /> 第一章 为什么跟师学习<br /> 第二章 跟师学了什么,继承了什么<br /> 【案1】<br /> 【案2】<br /> 第三章 发挥了什么</p>
目录
作者简介
出版信息
丛书名:
价格:
作 者:
出版社:
出版日期:
出版信息
版 次:
页 数:
字 数:
印刷时间:
开 本:
纸 张:
印 次:
I S B N:
包 装:
507993
0
0
1
×
学科分类
一区
二区
三区
四区
五区
六区
选择类别:
×
搜索网站连接
关键词:
网站名称:
网站链接首部:
网站链接尾部:
是否显示
×
修改文件信息
文件名称:
文件大小:
页码:
上传日期:
取 消
×
添加文件信息
文件名称:
文件大小:
页码:
上传日期:
取 消
Copyright (C)2007-2018 medpdf.com